- A+
尼克·博尔是澳大利亚堪培拉市一名普通的市民,今年40多岁。他从小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书虫。现在每天除了工作,尼克的业余生活都交给了书籍,看书、买书、读书成了他最大的兴趣。可日子久了,尼克的烦恼就来了。因为实在太爱惜书籍,他买的每一本书都不舍得卖掉或者扔掉。渐渐地,他家中的书堆积如山,很多珍藏的书不是落满灰尘,就是开始出现虫蛀。
有一天,他像往常一样跑到家附近的图书馆借书。在那里,他看到两个只有七八岁大的孩子各自手拿一本儿童绘本,津津有味地读着。过了一会儿,其中一个孩子读完了,准备起身去找书,却被另一个孩子拦住了:“你不用再去找书,我们交换着看就好了!”
这个画面一下子激起了尼克的灵感:孩子们能做到书籍分享,成人为什么就不能?如果我在自己家门口设置一个书箱,把闲置的书籍拿出来与大家交换,不就可以让那些落满灰尘的书得到充分利用了吗?
想到这里,尼克飞快跑回家去。他买来木材、颜料,仿照信箱的形式做出了一个小木箱摆在自家门口。随后他挑选了十几本已经闲置许久的好书装进了木箱。
尼克用顏料在木箱外壳上写上“分享书箱”这四个大字,并附上几行说明:这是我为大家准备的分享书箱。箱子里的书大家可以随意取阅,不收费。如果您有好的书籍想与其他人分享阅读,欢迎您存放!
第二天,很多邻居看到了尼克家门前的这个分享书箱。他们好奇地凑上前来,饶有兴致地翻看木箱里的书籍。两个十几岁大的孩子拿起两本书,干脆在箱子旁席地而坐,细细品读。第三天,尼克家门口来了更多人,并且或多或少带来了他们珍藏的书籍。尼克发现,因为自己设置的这个分享书箱,许多平时不怎么见面、交流不多的邻居一下子拉近了彼此的距离。
一周之后,尼克又兴奋又发愁。来他家交流、阅读书籍的人越来越多,这让他兴奋;很多人带来了书籍,可分享书箱并不大,已经装不下了,这让他发愁。
尼克的邻居库帕出了一个好主意:“除了尼克家,我们也可以在自己家设置分享书箱啊!”大家一听,纷纷跑回自己家,一阵敲敲钉钉,纷纷制作出了属于自家的分享书箱。
“这下子,我们分享书籍的面更广了!”尼克高兴坏了。他拍摄下自家的和别人家的分享书箱照片上传到网上,并讲述了关于分享书箱的种种故事。
他的这些照片和故事吸引了大批网友观看。大家纷纷赞扬分享书箱的实用性,并开始效仿。人们按照自己的喜好,纯手工打造各种各样别具一格的小书箱。这些书箱有的简单大方,有的充满艺术色彩,有的充满时尚元素,有的颇具未来科技感。环保主义者们更是想象力丰富,匠心独运。有人把破旧的铁盒整修,刷上鲜亮新漆,一个能容纳十几本书的书箱就制作好了;有人直接把准备丢弃的冰箱搬出来放在门口当成书箱;有人则把门口枯死的树桩稍作改造,一个原汁原味的木桩书箱就完成了……
不知不觉间,澳大利亚各城市就出现了数量庞大、五颜六色、新奇别致的分享书箱。为了突出尼克最初设置书箱的目的——分享,大家都在自家分享书箱的外壳写下这样一句话:带走一本书,留下一本书,让我们一起分享阅读的快乐!
分享书箱不仅在澳大利亚掀起热潮,还漂洋过海去到全世界——英国伦敦有人建起了充满地域风格的电话亭书箱,美国佛罗里达州有人设置了充满农场文化的大公鸡书箱,新西兰许多人则在田园里放置了格调淡雅的书箱……这些或大或小、或精致或粗犷的分享书箱,就像一颗颗闪耀的星星,把这个世界照得更亮了。